世卫组织发布了第一份高血压指南,并推荐了四种一线药物。如何使用它们?

今年8月,《全球高血压流行趋势综合分析报告》在柳叶刀上发表。据悉,这是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世卫组织共同撰写的首份关于高血压的报告。同时,这也是世卫组织发布的首部高血压指南。

《报告》指出,全球高血压形势越来越严峻。其中,30-79岁的高血压患者已经上升至12.8亿,而在30年前,这个数字还是6.5亿。此外,高血压的知晓率、诊断率和控制率极低,全球有1/2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只有20%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

也就是说,高血压控制不佳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同样的,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在30-79岁的群体中,女性高血压发病率约为24%,诊断率约为56%,治疗率约为45%,控制率仅17%。而男性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30%,诊断率约为48%,治疗率约为35%,控制率约为14%。

因此,为了应对严峻的高血压形势,世卫组织首次发布了《WHO成人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协助各国进行高血压管理。

一、世卫组织最新指南药物推荐

《指南》显示,世卫组织从8个方面进行了核心推荐,并按照推荐强度、质量证据进行了划分。其中,唯一一个“强烈推荐、高质量证据”的是一线药物的选择。

对于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来说,世卫组织建议,初始治疗可以从以下任一种药物中选择:噻嗪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另外,世卫组织还提出了联合用药,并建议以单药复方制剂作为初始治疗,可以上面几种药物中进行选择。

二、WHO推荐的一线药物该如何使用?

从药物推荐来看,世卫组织推荐的这几种降压药,都是临床常用的降压药,大家都了解它们吗?

  • 噻嗪类药物

氢氯噻嗪和吲达帕胺是噻嗪类药物的代表药物,适用于难治性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等,主要有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光敏反应等副作用。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适用于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伴慢性心力衰竭等,主要有干咳等副作用

  •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的代表药物,适用于不能耐受普利类降压者,副作用主要有背疼

  • 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是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的代表药物,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等,可能会引起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顽固性便秘等副作用。

三、ISH国际高血压指南修改

去年5月,《ISH2020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正式发布。《指南》由国际高血压学会(ISH)撰写,是我国降压理念的核心,具有简明扼要,方便使用等优势。那么,ISH高血压指南作出了哪些修改呢?

1、高血压分类调整

高血压分类调整为正常高值血压、1级高血压和2级高血压。

2、高血压的血压标准调整

高血压的血压标准为多次重复测量后,诊室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诊室舒张压≥90 mm Hg,并且按照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做出了不同的区分,具体内容如下图:

3、降压治疗目标值

降压治疗的目标血压为至少降低20/10mm Hg,最好是<140/90mm Hg。

此外,对于慢性病患者,比如脑卒中患者、慢性肾脏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来说,降压治疗目标值不一样:

如果血压≥140/90 mmHg,应进行降压治疗,降压目标值为<130/80 mmHg,老年患者则为<140/80 mmHg

对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因高血压的治疗与降低早期心衰的风险相关,降压目标也有所不同:

如果血压≥140/90 mmHg,降压目标应为<130/80 mmHg且>120/70 mmHg。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来说,一定要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长期稳定。对于健康人群来说,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参考资料

[1]《重磅发布!世卫组织首部高血压指南,8条推荐须知汇总整理》.中国医学论坛报.2021-08-26

[2]《降压药的这10种副作用,人人都应该掌握!》.医学界心血管频道.2021-06-04

[3]《【重磅】ISH2020国际高血压指南全球首发!要点都总结在这了!》.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2020-05-0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血压超过140/90是高血压吗?很多人被误诊了!不要急于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导语:一般情况下,人在安静状态下的血压比较稳定,90mmHg<收缩压<140mmHg、60mmHg<舒张压<90mmHg是血压的正常值。标准在这,所以很多人就觉得只要测量血压的结果高于140/90就是高血压了,于是担心得不得了,赶忙吃降压药。血压高于140/90就是高血压吗?事实或许并非如你想的那样,很多人可能都被误诊了!别白吃药了,下面具体跟大家讲讲血压那些事。

高血压的诊断

对于高血压的诊断,国内的诊断目前采用05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高血压也有不同的级别,如下图:

从这张表上看,血压超过140/90确实就是高血压了,有一级、二级和三级高血压,那为何又说很多人可能被误诊了呢?

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人的血压是会浮动的,在你测量血压的时候,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到最后测得的血压。再加上现在很多人家里都自备仪器,不是专业人士,若是测量错误,测得的血压就容易不准,进而被误诊为高血压,比如下面几个错误测量血压的方法:

·血压仪长期没有进行校准

·测量血压时跷二郎腿

·把听筒塞到袖带里

·袖带位置太上或太下

·袖带下的衣服厚度太厚

另外,人在剧烈运动、情绪过度激动或紧张的状态下,测出来的血压也容易不准,会比较偏高。血压值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若天气很冷,人体内血压易升高,测出来的血压也可能会偏离真实的峰值。

想要测出来的血压更准,就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选择血压仪时,建议大家选择上臂式袖带电子血压计,更稳定,也更准确。相比之下,水银血压计的测量难度偏高,如果不是专业人员,使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里面还含有汞,若不小心打碎了,还会危害人体健康。电子腕式血压计虽然比较方便,但由于测量的部位是手腕处桡动脉,对于有周围动脉和循环障碍的患者来说,用其测量血压准确性较差。

选择了血压仪之后,测量血压前,要保证环境是安静的,温度适宜,测量前半小时不要抽烟喝酒喝咖啡,也不要剧烈运动,让心情平复下来。测量时,坐姿要对,不要跷二郎腿、两腿交叉蜷缩。

对于测量的结果,如果单次测量血压如果高于正常值,先别断然下结论,建议隔一周之后再进行测量,若连续测了3次,3次的结果都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了才可以确诊。所以说,并不是血压只要高于140/90就是高血压,劝你谨慎,别白白吃药,一定要正确测量。

如果多次正常测量血压都超标,就要警惕了,必要时该吃降压药就要吃降压药,如果需要吃药却拒绝,血压或许会持续往上升,引来多种并发症,到那时就不是高血压这一个问题那么简单了,因为高血压是脑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生命安全。关于吃降压药,很多朋友也有误解,担心长期吃药反而不好,或者担心自己一辈子都得吃药,我想说的是,只要你是规范合理服药的,并注意定期检测血压水平,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有利于降压的,风险会比较低。

还有的朋友自己在家测量血压时,结果是正常的,但一到医院检查,血压就高于正常值,这种也不能断然说是高血压,要考虑“白大褂高血压”。出现这种情况,大多跟患者见到穿白大褂的医生之后过于紧张有关,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建议加强随访观察,自己也要注意情绪的调节。

除此之外,可能很多朋友还有一个疑问: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用不用治呢?

一般来说,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状态,没有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所以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如果没有其他危险因素,也没有靶器官损害,无需医治。但无需治疗不等于就可以放心了,血压正常高值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它发展成高血压的可能性比较高,对于这类人群来说,虽然不用医治,但康康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改掉下面几个坏习惯:

抽烟

酗酒

熬夜

经常吃油腻食物

经常吃高盐食物

要做到定期测量血压,最好自己做好记录,平时坚持适度锻炼,合理饮食,慢慢将血压降到正常值,规避风险。

坐着还是躺着测量血压?选择左手或右手。。。澄清七个测量问题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定期监测血压至关重要,能及时了解自身血压情况,评估药物疗效,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好用药量。不过在测量血压方面有很多需注意的小细节,如坐着还是躺着,选择左手还是右手等等,不妨一一来讲清楚。

关于测量血压的问题有哪些?

1、测量左手还是右手

左手和右手肱动脉分别来自于左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干的分支,两者都来自于主动脉,前者是主动脉较小的分支,后者分支较大,因此测量右手手臂血压比左手手臂高5~10汞柱,常常以右上臂血压为主。对于第1次测量血压的患者来说,双测血压都要测量,然后测量血压较高的一侧。若怀疑患有主动脉弓缩窄疾病也需测量两侧血压,若两侧血压差值超过20毫汞柱,还需进一步测量四肢血压。

2、选择电子血压计还是水银柱血压计

家庭测量优先选择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一年至少检测一次,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帮忙精确性检验,保证血压差值不能超过5毫汞柱。

3、袖带选择

袖带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应保证袖带气囊覆盖80%左右的上臂周径。

4、测量时间

初次被确诊为高血压、血压不稳的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晨和晚上分别测量一次,每次测2-3遍后取平均值。连续测量7天,取6天血压平均值当做参考。血压控制稳定达标的患者,一周自测1~2次血压,每天早晚分别测量一次。

5、坐着还是躺着

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可以测量血压,不过不能翘二郎腿。坐着或躺着时测量的血压有一定的差异,差异并不是很大,但翘二郎腿时会使得收缩压有所升高。

6、是否需脱掉衣服

衣服可影响血压监测结果,所以应脱掉测量血压的上手臂衣服。若衣服太厚的话,隔着衣服测量的血压稍微高一点。另外,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方2~3厘米,保证能塞入两个手指头。袖带绑得太松,测量的血压值有所升高;太紧的话测量的血压值稍微偏低一点。

7、气囊的位置

测量血压时,应保证上手臂位置跟右心房水平一样高。若上臂位置比右心房水平低,测量的血压值就有所偏高;若上臂位置比心脏水平偏高,那么测量的血压值就低。测量血压时应端正坐好;躺着测量血压时用小枕头支撑上臂,让上臂跟腋窝中线一样高。

温馨提示

若肥胖者上臂比较粗壮,没有合适的袖带选择时,不妨把袖带放在前臂上部,然后听诊桡动脉搏动测量血压,不过必须保证前臂位置跟心脏一样高;若左右上臂不适合测量血压,可以使用下肢,把袖带绑在小腿下端,听诊足背动脉血压;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也就是每分钟心跳不足40下,测量血压时放气速度应缓慢;心脏节律不齐,尤其是心房颤动患者应反复测量且取平均值,以免产生误差。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血压越低越好?不同年龄,不同血压标准,注意“J曲线”

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经突破3亿人,而且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再加上许多年轻人长期的不健康生活习惯,这个人数还在增加。血压长期居高不下,将会增加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给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而想要降低风险,降血压就是首要任务。

在国内,血压超过140/90,一般来说就可以确诊为高血压了,很多人都觉得把血压降低越低,风险就越低,真的是这样吗?医生提醒大家要注意高血压的“J型曲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血压的标准其实并不完全一样,降血压是对的,但也要降对了才有用,下面就跟大家聊一聊。

高血压治疗,血压应该越低越好吗?

并不是这样,不管是血压、血糖还是其他指标,都有标准,不是说越低越好,所谓欲速则不达,还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其他的损伤。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应遵循缓慢、平稳的原则,并不是说只要血压降得越低,获得的收益就越大。

一般情况下,如果你自己可以耐受,那么在血压的正常范围内,低一点是可以的,心血管风险更低。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每个人的耐受度不一样,比如年轻人和老年人,如果按照年轻人的血压控制标准去要求老年人,未免有点说不过去。

不同的人,血压标准不同

在这里,我主要想跟大家讲一下老年人的血压,对于老年人来说,对于血压的要求是可以适当放宽一点的,不必都得严格按照140/90的标准来,特别是自身还含有血管疾病的人。如果这类人群血压过低,反而容易影响到正常的供血。

对于一般的高血压人群来说,血压应降到正常值以下,若耐受性比较好,可以进一步降低,降到130/80以下。

对于老年高血压人群来说,超过65但没到80岁的人,血压首应要降到150/90以下,若可耐受,可以进一步降低,降低正常值以下。80岁以上,降到150/90以下。

如果有并发症,最好要把血压控制在正常值以下,降到130/80以下。

血压过低,注意“高血压J型曲线”

这种效应一般指的是就是血压低至一个特定的值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有所下降,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压后,这个风险反而会上升。也就是说,血压低到一定程度,特别是低压太低,会起到反作用,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会随之增加

所以,血压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且也不是降得越快越好。虽然高压影响健康,但低压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果盲目快速降压,低压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或许不比高压小。

正确科学地降压,高血压人群要注意什么?

要根据自己的血压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方法,并不是只要血压高了就必须立马要吃降压药,如果没有其他高危因素,单纯的血压偏高,可以及时通过“生活降压法”来降压,下面分享2个方法给大家,可以参考下:

①换种盐吃

很多人高血压朋友都知道降压要少吃盐,但其实不妨换一种盐吃,降压效果会更好,不妨把家里吃的普通食盐,换成含钾代盐(低钠盐)。这种盐里的钠相对更少,而含有一定量的钾,对于控制血压有帮助,还可以够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②管好体重

你知道吗,你每减掉2斤,血压就可能降低大约1毫米汞柱,看似不明显,但控制体重有利于降压,不肥胖,这本身就会大大降低慢性病风险了。

另外,也要注意规律作息,适当减压,避免给自己增加太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坚持做一段时间后,测量下血压,若血压降到正常值了,恭喜,继续保持。但若没有明显的变化,就要考虑药物干预了,选择适合自己的降压药,同时,也依旧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标本兼治。

总而言之,降血压是高血压患者的重要任务,但不要走入极端,血压不是越低越好,若低到一定程度,反而会影响器官的正常供血,同样会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把血压降到合适的水平。

高血压140意味着高血压?患高血压后如何降低血压?

现如今,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不少人都很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有些人在了解高血压这种疾病后,会自己购买血压仪,居家进行测量,当发现自己的高压达到140,就会很担心,因为觉得自己得了高血压。那么高压达到140,就是高血压吗?如果不幸患上高血压,应该如何降血压?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你真的了解高血压吗?

在临床上,这种疾病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人们常提到的大多是原发性。继发性指的是原因明确,是由于自身患有其他疾病,在患病期间由于原发疾病,导致患者患上高血压,当原发疾病得到治愈,患者的高血压情况就可以得到改善。

而原发性就比较复杂了,因为病因非常多,所以在临床上,并不能明确血压升高的确切原因。可能是由于遗传、环境因素等,但也有可能是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不过这类因素导致血压升高的过程,目前还尚不清楚。

高血压本身并不严重,但如果不加以改善,就有可能导致严重影响。因为身体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血管可能会逐渐硬化, 不利于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健康。并且随着病情不断发展,患者的血管容易出现破裂的情况,此时就有可能导致脑出血的问题,一旦患上致死率、致残率很高。

总的来说,高血压这种疾病,它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在发现自身血压存在异常时,最好及时去医院就诊,并遵医嘱进行相应的治疗。目前已发现,这种疾病可能与遗传、盐摄入过多、吸烟、肥胖、酗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那么高压140,就意味着得了高血压吗?

单独一个高压140,并不能作为判断高血压的依据,需要通过结合高压、低压水平来看,通常询问这个问题的人,大多是自己测量的结果。临床上,通常以高压140毫米汞柱,低压90毫米汞柱,作为高血压的界定值。如果高压与低压水平,都高于这个数值,基本可以判定为高血压。

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非同日,测量的3次结果都是如此。例如平时测量一切正常,单独只有一天,高压高于140,低压高于90,但是第二天测量又恢复正常了,那么并不能判定为高血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测量前运动了,或者是测量是比较紧张等。

另外,我们要知道,这个界定值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而我们的社会正不断的发展,日后该数值也有可能发生变化。目前国外对于高血压的标准,是高压大于130,低压大于80,不过并不适合我国的群众。但是大家也可以将这个标准,作为自己降血压的标准。

患上高血压后,应该如何降血压?

对于血压升高幅度不大的人,一般不建议采用药物,大多采用改善生活方式,以及进行适量运动的方式,进行血压的控制。具体的做法为:远离烟草、酒精,避免摄入过多盐分、甜食、肉类食物等。另外还需要在生活中,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出现情绪波动的情况。

运动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建议每周锻炼5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不感觉疲惫为标准。人体在运动之后,血管得到一定的扩张,有助于减少血管承受的压力。并且上文也提到了,肥胖是高血压的高危因素之一,而运动也具有一定的减肥效果。

如果患者通过改善生活、适当运动的方式,血压水平还是没有得到控制。那么为了避免脏器受到影响,则需要考虑服用药物的方式了。建议大家咨询一下医生,了解每天应该在什么时候吃药,每次吃多少,切忌用药不遵医嘱。另外需要提醒大家,在用药的同时,还需要坚持改善生活、适当的运动。

综上所述,如果发现自己的高压达到了140,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单独的高压水平,并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如果高压超过140,低压超过90,那也有可能不属于高血压。上文已经将判定标准告诉大家了,大家不妨对照一下自身,必要的时候,可以去医院就诊,让医生帮您判断,这样就可以在发生高血压之后,尽早作出干预。

高血压140是高血压吗?学习3点钟,控制血压

由于高血压的危害大,因此要积极预防。很多人看到身边其他人患上高血压遭受折磨,各种不良症状明显,害怕自己也被疾病盯上,其实,只要保持良好的习惯,对高血压有大致了解,预防措施做好,自然疾病远离。当然,定期检查工作不可落下,才能了解自身的血压变化。那么,高压140mmHg是否代表出现高血压?

关于高血压的判定有许多依据需要了解,如果单独高压140mmHg,不能作为高血压的诊断依据。因为判断血压高低要结合高压以及低压,如果高压大于等于140mmHg,低压大于等于90mmHg,这种情况才是高血压。

若低压水平正常,高压达到140mmHg,和其他不良因素影响有关,当然,也无法判定就是高血压。有部分人检查过程出现纰漏,或者检查时手臂位置错误,持续紧张,都会影响结果,最好后续多次检查判断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如何控制好血压?

1、服用降压药

出现高血压后如何降低血压是需要了解的常识,以免病情不断发展。而最科学的方式为服用降压药,因为已经确诊高血压,要先了解疾病的类型,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不同。

原发性高血压可能需要长时间服用降压药,才能稳定指标。继发性高血压先了解病因,查出哪些因素导致血压高,针对这些不良因素展开治疗,病情才会改善,但大多需要服用降压药。了解正确的用药方法,自然疾病改善。

2、加强锻炼

控制血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身体锻炼,很多人逐渐身体肥胖,主要原因是缺乏运动量。在饮食过程中提供很多的能量和营养,但久坐不动,运动量不足,身体代谢速度缓慢,消耗的热量少,两者失去平衡,最后就会营养过剩,热量堆积,逐渐发胖后慢性疾病会不断发展,甚至引发其他新的问题。要通过运动的方式来控制体重,当然,在运动过程中促进全身循环以及代谢,还能辅助扩张血管,从而实现降血压目的。

3、饮食调节

保持血压正常可从饮食入手,许多类型的食物都会加速高血压的到来,导致病情发展,例如含酒精食物、高盐食物、高脂肪食物、高糖食物等,而这些会影响血压变化的食物严格忌口,在饮食过程中减少热量获取,有降压作用的食物适当吃,都对血压调节有帮助,否则持续饮食不恰当,可能还会引发其他疾病。#孝心宣传月#

血压,血脂,血糖。。。我们应该注意多少?有一套标准教你如何判断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高尿酸并称为四高,最近几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趋于年轻化。不管其中哪种疾病都会给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甚至会威胁生命,那血压、血脂、血糖和尿酸高到多少,才需引起重视呢。

血压、血脂、血糖和尿酸高到多少需引起重视?

1、血压

正常情况下血压值是120/80mmhg,只要血压超过130/90mmhg就要引起重视。高血压又被称为无声杀手,血压波动过大或居高不下可伤害大脑、心脏、血管以及肾脏,甚至会引起脑梗死、心肌梗死、血管瘤破裂以及肾衰竭。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低盐饮食,每天的吃盐量不能超过6克,远离腌制食物如咸鱼、火腿肠和咸菜。多吃高钾食物如菠菜西红柿卷心菜、香蕉和豆类等来对抗钠离子,帮助降低血压。

2、高血脂

正常情况下总胆固醇低于5.2毫摩尔;甘油三酯低于1.7毫摩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好胆固醇,应超过1.0毫摩尔,此胆固醇含量越高越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3.4毫摩尔;如超过此值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称为坏胆固醇,会造成血液粘稠,促进脂类物质在血管壁沉积,从而形成小斑块。

随着小斑块的增多和增大,会慢慢堵塞血管,减慢血流速度,甚至造成血流中断,从而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和肾衰竭等。所以应调整好饮食,拒绝吃含饱和脂肪酸以及反式脂肪酸和高糖分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五谷杂粮,如卷心菜、菠菜燕麦和糙米等;与此同时应多参加体育锻炼来消耗体内多余脂肪,降低血脂水平。

3、高血糖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低于6.1毫摩尔,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毫摩尔。空腹血糖受损以及糖耐量异常被称为糖尿病前期,只要空腹血糖在6.1~7.0,餐后两小时血糖低于7.8就要引起重视。平时应增加主食中粗粮比例,少吃精制米面和添加糖,更不能喝含糖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豆类以及全谷物,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水果如樱桃、柚子和苹果。

4、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一直放任不管,尿酸盐结晶会在关节、滑膜、滑囊以及软组织中沉积,从而导致痛风、痛风石以及肾脏功能,严重时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正常情况下血尿酸值在155~416微摩尔,若超过420微摩尔就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患者应远离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以及肉汤等,拒绝喝含有酒精以及果糖的饮料。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能促进尿酸排泄,同时应积极减肥。

温馨提示

不管是高血糖、高血压,还是高血脂,又或是高尿酸血症都会给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特别是对心脏、肾脏和血管,所以应稳定好血糖、血压、血脂和尿酸等多个指标,必要时需寻求医生帮助用药治疗。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还有新产品!华为12月新闻发布会展望:手机、血压表、墨屏产品等

前不久我们刚刚迎来了华为的全场景发布会,我们在会上见到了包括手表、耳机在内的多款产品,这满足了不少对华为感兴趣的朋友,时间来到了十二月份,又有消息传来,华为又在准备一场新品发布会。

近日,据数码博主@菊厂影业Fans表示,12月下旬华为将有很多新品发布,包括新款折叠屏手机、血压手表、墨水屏产品、蓝牙眼镜等。届时,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CEO的余承东也会上台为我们介绍产品。

关于上面爆料的不少新品,我们此前也进行了多次的爆料,这里就简要为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是新款折叠屏手机,其设计有点类似三星发布的Galaxy Z Flip系列,采用了上下翻折的折叠方式,这样在保证了手机传统尺寸的同时,还方便了携带。

不同的是,该机背部的副屏相比三星Galaxy Z Flip系列大了不少,预计会增加更多的玩法和功能。

鉴于机身的缩小,相应的成本也会下降,因此华为的这款折叠屏将有望成为华为旗下售价最便宜的折叠屏设备,无疑会吸引不少消费者的注意。

第二款,血压手表—华为 WATCH D。早在今年5月份的华为全场景发布会上,华为高管何刚就正式宣布了,在腕上穿戴式血压测量技术上华为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公布出首款支持测量血压的手表。

不过当时这款血压手表还处于需要招募志愿者进行测试的阶段,因此并没有发布。而在时隔几个月后,这款手表也终于来了。

第三款,墨水屏平板-MatePad Paper。这款产品的推出主要目的是满足重度文字阅读爱好者群体,因此在配置上就不要有多高要求了。

另外,这款平板也会支持大家期待的鸿蒙操作系统,我们不妨期待一下鸿蒙OS+墨水屏会有什么惊喜吧!

最后一款,蓝牙眼镜。这款设备大概率是HUAWEI X Gentle Monster Eyewear系列的升级款,支持蓝牙连接,可以通话、听歌等,鉴于使用场景覆盖的还不是太广,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官网了解一下。

那么,你期待下个月的华为发布会吗?

血压测量的方法有哪些?多久测量一次血压?测量血压最准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血压测量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那什么时间量血压最准呢?其实,任何时间段的血压测量都是有意义的,只有我们使用的血压仪精准、测量方法正确、任何时候的血压都是准确的。

正常人的血压呈明显的昼夜节律,表现为“双峰一谷”,在上午6-10时及下午4-8时各有一高峰,而夜间血压明显降低。这样测定下来的血压值,画出来的曲线像一把长柄勺子,医学上称为“勺型血压”。而老年人的昼夜血压节律除了“两峰一谷”外,在中午12-14时还有一个低谷,比成年人多一段血压低谷期,呈现为“两峰两谷”。因此,全天血压的数值都是有意义的。

如果就参考价值来说,一般晨起时测得的血压值参考价值最大。因为清晨是血压最容易升高的一个时段,有一种高血压叫做“清晨高血压”。就是清晨醒后1个小时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2小时或早晨6点到10点间的血压达到或超过高血压诊断标准。因此,清晨高血压最为普遍,同时也很隐匿,清晨是猝死、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疾病的高发时段,清晨血压升高是促使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危险性也更大。所以家庭自测血压一般都要监测清晨的血压。

目前,在临床和人群防治工作中,主要采取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三种方法。

诊室血压由医护人员在诊室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目前是评估血压水平和临床诊断高血压并进行分级的标准方法和主要依据。动态血压监测通常由自动的血压测量仪器完成,测量次数多,无误差,可避免白大衣效应,并可测量夜间睡眠期间的血压,因此,既可准确地测量血压,也可评估血压短时变异和昼夜节律。家庭血压监测通常由被测量者自我完成,这时又称自测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但也可由家庭成员等协助完成。一般情况下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者,可每周只测1天血压。

#药事健康超能团##健康科普大赛#

药事网@药事健康—中国领先的互联网药师集团,成员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6000人实名制医院药师+医生社群。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成员单位,入驻无锡市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腾讯新闻2019年杰出行业观察者,今日头条2020年最具影响力机构。

当血压过高时,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几点以避免并发症

1、注意饮食

对于血压较高的人群来说,要想防止脑出血疾病出现,首先应该从饮食着手,远离高胆固醇的食物,例如动物内脏,烤肉,炸鸡等等。

因为这些食物中的油脂含量过高,如果经常吃很容易囤积在血管中阻碍血液流动。

而且脑动脉脆性比较大,一旦血管中只为物质含量升高,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问题,增加脑出血的患病风险。

2、远离烟酒

对于年轻人来说,抽烟喝酒似乎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现象,可殊不知这些行为都是诱发脑出血的罪魁祸首。

尤其是血压本来就比较高的人群,如果再抽烟的话,其中的有害物质就会不断的损伤血管内壁。

此外酒精的刺激性比较强,无论少量多次饮用还是偶尔大量喝酒,都会促使血管收缩,影响血液流动,轻则升高血压,严重的话,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3、充足的睡眠

临床调查数据显示,夜晚时脑出血容易发作,特别是凌晨的3:00~7:00,这一阶段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血压不稳。

不仅如此,熬夜还会增加血管的负担,不利于血液循环,甚至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所以要想避免脑出血发生,千万不能长时间熬夜,尽量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并且睡够7~8小时,才能稳定内分泌,给予各器官组织排毒和休养的时间。

4、稳定情绪

因为导致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就是血压升高,而在情绪波动较大时,血压急剧升高,进而给血管造成巨大的压力。

所以,预防脑出血的措施之一,也包括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过于兴奋激动或者发怒。

5、定期体检

生活中有些人不太了解,脑出血到来时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如此容易错过治疗的时间,而若是、是定期去医院体检,就能更直接的了解到脑血管的健康状况。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才能稳定血压,保持血管弹性,防止脑出血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