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人需要经常监测血压,明确血压控制情况,以确保血压正常,减少与之相关的疾病比如脑梗塞,脑出血,心绞痛,心梗,肾功能不全等。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自我监测呢?
注意到以下几点,就能做到有效的自我血压监测
监测环境 左右手臂 肘位腕位 数值取舍监测频度 监测时间
1.监测环境:部分病人相信医生在诊室测量的血压,不相信自己在家监测的血压。但实际上能反映血压真实控制状况的却是自己在家监测的血压。真实的居家日常,真实的柴米油盐,真实的情绪心理下测量的血压怎么会不准确呢?相反医院的环境下测量的血压才有可能不准确,大部分高估血压小部分低估血压,背后原因都跟环境对人的心理活动有关。
2.监测手臂:左右血压一样吗?哪个更准确?该测量哪一个?这都是病人常问的问题,首先左右肯定不一样,但一般相差不超过20㎜Hg(相差过多要找原因,今天不做主要讨论)。其次有的人左手臂准确,有的人右手臂准确,不同的人测量不一样。如何确定测哪一测呢?答案是测高的那一侧。又怎么才能知道哪侧高呢?这很简单,首次监测血压需要测量左右两侧的血压确定哪侧高,之后就以高的那侧作为监测侧。
3.监测部位:确定测量手臂之后,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测量手臂上哪个部位:肘位还是腕位?答案是肘位。肘位测量的是肱动脉血压,腕位测量的是桡动脉血压。桡动脉位置表浅,直径又细,容易受到各种影响,数值变化大,因此不建议测量腕位血压。
4.数值取舍:病人常常发现连续测量时,取得的数值不尽相同,常怀疑仪器不准。事实上原因不在仪器,在病人自己。测量数据之间的差值反应的是血压的波动性,医学上所说的变异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体和心理状态的稳定程度。究竟该对测量值怎样取舍呢?监测时,建议测量3次,将其中数值相近的两次作平均,做为本次监测的血压值。
5.监测频度:诊断初期、调药间期建议监测每天血压,每日2-3次,至少连续2周,监测4周更好。因为经过2周的时间,大部分的药物效果己经开始呈现,藉此可以判断未来血压控制的程度,可据此进行药物调整。4周后药物的效果己经趋于稳定,4周的血压反映的是血压整体状态。血压稳定期建议一周测量2-3次。
6.监测时间:有的病人一天监测无数次血压,一小时一次,有的甚至半小时一次。这样做好吗?不好,简直不能更糟。这种情况下测量的血压更多反应的是焦虑,即使测量的血压很高,首当其冲的不是调药,是放下焦虑,减少测量次数,否则越测越高。通常一日监测2-3次就可以,晨起一次,睡前一次,有时间下午4点-6点再测量一次。医生会根据这三个时间点的血压推断全天血压的控制状况,对治疗作出评价。
今天重点讲述自测血压的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年年都带看花眼,不在愁中和病中。